音乐节作为宣泄情感、释放热情的大型节庆狂欢活动,一直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。在经历了疫情的反复冲击后,音乐节迎来“报复性”复苏,草莓、迷笛、麦田等50+音乐节官宣演出安排,音乐节市场将迎来演出高峰。
票房火爆背后,随处可听闻乐迷对票价昂贵、体验不佳的抱怨。从“少数人”到“所有人”,音乐节持续破圈的背后可能带来了怎样的爆发和失落?
01
批量回归
音乐节“熬”春天?
据不完全统计,3-5月初,包括太湖湾音乐节、成都草莓音乐节、海口迷笛音乐节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音乐节都将悉数回归。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,即将在五一举办的太湖湾音乐节的阵容包括薛之谦、李健、许嵩等音乐人,其599元和799元的预售票也早已售罄。
但相比音乐节的顺利开花,营收状况却并非完全向好,业内人士表示,“以独立商业项目核算的话,除了一二线城市音乐节有较大可能盈利,其余大部分营收都在亏损。”
与此同时,随着演出市场开放而来的票价多样化、场次批量化,也使得部分乐迷在眼花缭乱中难免提高衡量标准。
据中演协调研了解,包括周杰伦、五月天、周华健、任贤齐、刘若英等港台艺人,李宇春、毛不易、张艺兴、许嵩、张杰、华晨宇、薛之谦、许巍等内地艺人在内的数十组艺人,年内都有演唱会计划。进入第二季度,演唱会、音乐节也将迎来相对密集期。业内预判,2023-2024年演唱会市场将竞争十分激烈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呈现井喷式的各类演出,大多为前两年延期场次的偿还补演。因疫情影响演出延期,也导致现在的主办方首先要做的就是“补完计划”,不免出现班底频繁“撞衫”的同质化局面。但同时,也出现了如告五人这样的部分头部音乐人“消失”在内地音乐节、拼盘Livehouse等演出稀缺的现象,转而开启体育馆专场巡演或是独立演出。
而演出数量的猛增,也令乐迷群体重拾自由观演的可能性。整体上来看,这为演出票房带来了繁荣,但市场供给的暴增,会对某些单场次票房而言波动较大,尤其是中下游梯队的音乐人。
与此不同的是,一位经历过漫长无演出可看的乐迷表示,报复性补偿观演是其现在***主要的支出,合理范围内均是一票难求,“现在一周看四场都不夸张,憋太久了也就不太在意票价是否太高,演出表现值得就可以,这是很多北京乐迷现在的常态。”
可以看出,即便眼下演出经济正在向春天过渡复苏,但井喷的演出数量与不平衡的票价问题,加之疫情过后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波动,已然影响到消费受众的观演需求,甚至可能在报复性补偿后迎来缩紧。对于后续演出来说,或也并非完全乐观。
02
音乐节会真正回暖吗?
对于广大乐迷来说,***关心的还是各家音乐节的阵容。从目前已官宣的音乐节来看,每个音乐节阵容虽各有侧重,重复率不高,但都是乐迷熟悉的面孔。对于Livehouse的“常客”们来说,音乐节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。
近五年来,在《乐队的夏天》《中国新说唱》《说唱新世代》等综艺的带动下,小众文化扩圈,吸引了很多新鲜乐迷,全民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间被拉长,让不少独立音乐人被熟知。
在扎堆落地的音乐节中,阵容大部分都由大众熟知的人气乐队组成。据音乐节主办方透露,艺人只要上了综艺、出圈,价格就会水涨船高。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浮躁,反应出来的现象是各大音乐节抢人,同质化情况较严重。
如上所述,票房号召力成为主办方***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,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,热门乐队的档期竞争激烈,音乐节主办方必须提前筹备,提早发offer,以分别确保能够预定到***、第二梯队的艺人顺利演出晚上的“黄金时间”。
而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,人力、物力等构造的演出成本也在不断飙升,乐迷观演需求与高票价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。业内人士认为,“***放开对于演出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,市场用户的过度透支会集中体现出市场的疲态,大概4到6个月的时间就能看出。”
不过,对比早先放开的欧美市场,虽仍有不少演出基于成本问题取消,但依据Pollstar数据,去年海外体育场级别巡演票房收入达到26.8亿美元,较之2019年同比增长81%。可以看出,乐迷对于演出回潮抱有高度的热枕,随着头部艺人、海外艺人的回归,也会国内市场显现。
有业内人士举例道,“一个音乐节出于安全考虑会基础获批5000到1万人,***多2万人;艺人阵容一般再加之制作费则投资在400万至600万,阵容豪华则将尽2000万。如果取平均值计算,单天1万观众、总投资1000万、两天的音乐节,每张门票成本就是五百块。这还是在抛却税金、售票平台销售门票的提点、主办方的利润的前提下。”
换言之,目前相对回落的票价,更可能是演出扎堆形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。而票价与成本直接相关,在高成本与低利润的投入产出情况下,也就意味着所谓的回暖仍是表面繁荣。
而当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渐走向理性,乐迷也会将重点放在票价高低与演出班底是否对等。相关业内人士分析道,演出拼盘的根本在于内容企划本身及参与者的认知参与度,“好的拼盘企划是相互认知、帮衬、吸纳的,如果音乐人本身有所懈怠或不认可,乐迷的审美疲劳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”
眼下,也有一些音乐节品牌意识到高度同质化无法令其杀出重围,转而开始采取增加文化属性、注重扶持优质新人、细分化演出阵容或是以量取胜等举措,像即将在4月举办的成都春游音乐节,便以大量川渝本地音乐人为主要演出阵容。
总的来看,演出市场回暖还是较为暧昧的形容,受海外艺人、票价等多方因素影响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,甚至会面临报复性观演后再度低迷的风险。
03
音乐节的不可替代性
站在开年不过三个月的时间维度上,要想得出线下音乐演出市场“回暖”与否的肯定结论,或许还为时尚早。
可以预料的是,乐迷的报复性消费在沉寂三年后必然迎来一定的走高,推动演出市场重燃活力。而之于内地本土线下演出的量产,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演出的陆续登场,丰富的市场供给可能会淘汰一批音乐节或是音乐人演出。
另一方面,今年或将迎来“文旅+”音乐节演出爆发期。像江西婺女洲度假区便与星云青燥音乐节联手,自3月17日开始在度假区打造为期五天五夜的“2023年婺女洲星云青燥音乐节”;同样在3月17日开演的麦田周末音乐节,则与武汉欢乐谷另辟蹊径,打通文旅、游乐园、音乐节“一站式”演出。
而这些戳中地方政府文化旅游恢复痛点的演出合作,也相应解决了高票价限制观演人群和场地租金成本走高的问题。像是麦田音乐周末音乐节仅需欢乐谷夜场套票175元,便能观看二手玫瑰、Fine乐团、房东的猫等组成的演出拼盘。
音乐节地方化是未来的趋势,但与此同时,音乐节市场还会走向小而精、多元化发展,受众群体也更加精准。因此,音乐节IP要想成为“城市新名片”,首先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,文旅与演出结合也必然要摆脱同质化问题,例如地方扶持引进新人才、推出小而精的演出IP等,都是有力措施。
正如大众所期待的,总体上线下演出市场加快恢复速度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,加之各大音综官宣回归,或许将在后续季度中刺激演出市场迎来一波观演热潮。
而各大音乐节在迎来短暂的报复性恢复期后,如何拉回报复性消费之后的稳定观演消费,除了阵容、音响设备、票价这些“硬实力”之外,仍需要在受众喜好角度下功夫,寻找自身***的气质调性与“软实力”。
也许回归昔日***仍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但细微的暖意也是一定的推动力,同样的,音乐演出市场也在悄然等待一道曙光驱动上下游,唤醒尘封已久的市场活力。